2010年4月10日 星期六

石滬介紹~組員洪瑞堂

















一.簡介

根據記載,在清朝乾隆年間徵收「滬稅」 時,吉貝便擁有一口大滬、四口小滬,可見石滬的建造遠在清乾隆以前便有了。到了日據時代,吉貝地區的石滬已增加到六十九口左右,時至今日,叫得出名稱的石滬有七十八口之多,居全臺之冠。




二.建造

石滬的堆砌過程是長久,而且辛苦,更需要多人團結合作才能完成的。首先,將願意一起填滬 的人糾集,選定適當的填造地點,訂定嚴格的契約,選定吉日,才開始動工填造。由於填造並不是一年四季都可以進行,必須利用天氣比較好的季節,才可填造,所以填一個石滬往往要好幾年,甚至十幾年才能完成,像北邊的大滬「蹋仔」花了十六年才完成,可見其中辛苦。

一般說來,石滬通常是無田產及船隻的窮人家來填造的,以吉貝陳、莊、謝三大姓氏來看,據說謝姓擁有較多的田產,所以石滬的持股較少。



三.外形

石滬建造的形狀,剛開始大都以半圓形為主,後來覺得不足需要,在滬內增加滬牙,增加漁獲量,但仍然有限,在人力足夠下,改建或新建成漁獲量較多有滬目的石滬。






四.名稱

石滬建造完成後,該給它一個名稱 ,而我們的老祖先往往依它的形狀或特徵來命名,如形狀像畚箕,就取名「畚箕滬仔」;石滬內有兩礁石像奶頭,就取名「奶頭滬仔」;整座石滬的玄武岩又粗又,就取「粗石」;滬深且可停靠船隻,取名「船仔頭」;很難到達,就取名「蹋仔」等。



七美的雙心石滬,有地球上最美石滬的稱號,成千成萬的石頭,堆成心心相印的石滬,兩心相疊,長相廝守,正是戀人們追尋的完美愛情;感性說石滬,太夢幻,落實到現實,台北藝術大學教授林會承說,雙心石滬的出現,只是一個美麗的意外。

一般石滬都只有一個滬,也就是只有一個圈住魚的地方,雙心石滬分為外滬、內滬兩個滬,林會承推測,可能是第一道滬做完之後,發現水太深,退潮時留不住魚,才做了做第二道的內滬。

石滬這種捕魚陷阱也許僅見於台灣,是平埔族、原住民或是漢人發明,目前還沒有定論。石滬適用於礁石岸的潮間帶,依照潮流的方向,以大石頭慢慢堆砌而成,沒有固定形狀;漲潮時,海水灌入石滬中,魚群跟著飄流入內的浮游生物,慢慢進入滬內,等到退潮,滬內的海水一下減退,「魚困淺灘」,因貪吃肇禍,就這麼斷送性命,這就是石滬捕魚的原理。

為生活的所苦的先民們,大概也沒空搞浪漫,誰知道依照地形而築的滬會成為彷如心型的兩道優美線條,誰知道,失去捕魚功能的石滬,會被後代子孫轉化為愛情的象徵。

在整個澎湖群島內有500座石滬,七美的雙心石滬,是最知名的,但七美的石滬並不多,要談數量,要說壯觀,那可要到吉貝島,坐飛機由上空看吉貝島,島外一圈一圈的環繞的線條,都是石滬,這裡的石滬多達6、70座。

石滬看起來外型簡單,但做起來可是一件大工程,沒有人能夠獨立完成;堆砌石滬的石頭每個都重達1、20公斤,由附近的山上找尋適合的石材,運到現場,等到退潮才能下水工作,一天能工作的時間也不過4個小時,一群人共同做,這樣的堆疊石滬過程,花費的時間大約為5年。




資料來源:http://tw.knowledge.yahoo.com/question/question?qid=1105061211483




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